《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符号》出版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近日,由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撰写的《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符号》正式出版。该书通过解读新疆各地博物馆馆藏的数十件精品文物与遗迹的文化内涵,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近日,由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撰写的《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符号》正式出版。图片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两千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并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自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的玉石在中原匠人手中化作精美配饰,中原的丝绸则远行至西域点缀街市,不仅“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更在交流互鉴中滋养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阿迪力·阿布力孜长期专注于新疆文物和历史文化研究,著有《新疆古代服饰艺术》《新疆古代俑塑艺术》等,并在媒体上发表了百余篇文物科普文章。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符号》是阿迪力历时两年完成的著作。他从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哈密市博物馆、阿克苏地区博物馆等多地馆藏中,精选出49件精品文物和一处重要文化遗迹。书中从中华文化重要元素、印章、儒家经典、服饰、生活习俗等多个维度切入,以文物为钥匙,生动解读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密码,再现了昔日的繁华盛景。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符号》一书中的内页。图片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阿迪力介绍道:“伏羲女娲的故事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类起源和生活智慧的深刻内涵,是丝绸之路上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哈拉和卓墓地出土了上百幅伏羲女娲画像,这些画像在绘画风格上虽有“汉风”和“胡风”之别,但其核心内容与形式却与中原画像一脉相承。这清晰地表明,在北朝至唐代,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中华文明的根脉早已深植于这片土地。
阿迪力指出:“十二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其形成反映了早期人类的动物崇拜。”十二生肖铜镜不仅在陕西、湖北、河南、湖南等地墓葬遗址屡有发现,同样也出土于新疆哈密市拉甫却克古城遗址。这枚铜镜的发现,是唐代中原铜镜艺术传至西域的有力见证,也印证了西域与中原使用着相同的历法纪年体系。
阿迪力强调:“新疆丰富的文物资源,不仅承载着古代西域先民的生活印记、情感与智慧,更清晰地彰显着西域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润,记录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历程。讲好这些文物的故事,不仅能让我们感悟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的深厚底蕴,更能从文明溯源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